2018.02.05-02.08爬歪了的奇萊北峰西北壁 (下)

除夕賀歲,大家還沒睡吧XDDDD

是說,當天半夜,就是花蓮地震。據說合歡山震度五級,但我們幾乎沒感覺到。我只有被搖醒三秒。第一秒的反射是:「幹我在石頭超級破碎的西北壁下,要不要衝出帳篷逃命?」第二秒張開眼睛聽聽上面有沒有落石的聲音,發現四周除了風聲、雪花輕觸帳壁的聲音外,一點別的異聲都沒有。第三秒我又睡著了。

04:00起床,比正常Alpine start晚了不少,不過因為是未知路線,想說上去後也需要視野來看路就沒有那麼早起。一起來就感覺到外頭天氣不太妙,昨夜睡前還安安靜靜的帳篷壁,被風吹得啪啪啪啪;帳篷靠岩壁那側似乎被積雪壓進來不少。出去尿尿的時候看著飛雪連天,腦中瞬間冒出一個疑問:今天還要不要爬啊?

簡單跟莊周至堯交換了意見,決定還是上!爬到哪就隨緣,情況不對就撤。唯一的共識是今晚絕對不要住在壁上,不然一定慘兮兮。

簡單吃完早餐收拾停當,竟然已是06:20。風雪時刮時停,溫度不低,但能見度始終不佳。我們往起攀點去。

往上走去起攀點。我腳踏的地方是昨晚的一號營地......
槓!根本沒有任何營地曾經存在在世界上的痕跡啊!Photo by:至堯

使用昨天架好的Top rope,我第一個來到冰瀑上方。第一眼看見的是確保站,使用兩顆香青架成。後來問莊周才知道,原本他是要敲岩釘的,不過這邊的岩質碎到不行,岩釘敲進去立馬就碎了,就碎了,就碎了。然後適合架站的冰面又太遠,要架成Top rope的話繩長就不夠,只好用香青了。我就在想,啊待會爬到上面沒樹又沒冰的話,這種狗屁岩質要怎麼架支點架確保站?只好邊爬邊看惹。

上到冰瀑頂解除確保後,我先往前探路。地形在此分岔為三條溝:最右邊是又一階冰瀑,看起來60多度,10米上下,難度比起下面那個簡單許多,上面看不到。

中間的雪溝是深及大腿的軟雪,通進樹林,轉了個彎後是個4~5米的Mixed落差,也是60多度,如果要solo會小怕,決定先下來看看左邊那條溝。

左邊那條溝也位於樹林間,但比中溝開闊不少。一踏上去,立馬感覺到:是硬雪!那種可以爬起來自以為是Ueli Steck的硬雪。

剛好莊周也上到確保站,簡單溝通後,決定既然今天以不住壁上為前提,那困難地形能繞都繞,以能簡單上升高度為主。畢竟我們判斷西北壁的難點會在後段,也就是快要接上峰頂之前,把時間浪費在起攀附近有點不智。

第一繩距冰瀑過後,三條分岔中的最右側冰瀑。Photo by:至堯

中間那條雪溝,雪很深軟,上去轉彎後不久就是那面4~5米的Mixed落差,看溝的走勢有可能翻上去後還能接回右溝的冰瀑頂端。Photo by:至堯

左溝,可以看到一條雪坡從樹林之間直直延伸上去。Photo by:莊周

計議已定,就沿著這段簡單的40度硬雪坡向上。起攀點海拔3050m左右,第一繩距冰瀑結束大約3070m。這條雪坡一路向上通了將近100公尺落差,然後溝收窄,出現一段3米左右的Mixed落差,不到60度。

沿著40度硬雪坡上行。Photo by:至堯

雪溝收窄後的3米Mixed小落差。Photo by:至堯

莊周攀爬3米小落差ing。Photo by:至堯

翻上去後稍事休息,我們從起攀爬到這邊花了一個半小時。至堯拿出航跡看了一下,發現我們有點往西北壁左側偏了。如果繼續沿著這條溝上去,會很早就接上奇萊北峰北稜的稜線 (也就是所謂的奇萊北壁啦)。這時我們決定設法往右修,看能不能修到預定攀登的西北壁中央那塊。看了看,溝右邊的稜線長滿箭竹,要上去完全沒問題,就是要鑽一下。那就鑽吧。

Taiwan alpine speciality:箭竹XDDDDD Photo by:至堯

雪樹混合攀登 (?) Photo by:至堯

上稜後沿稜上升大概15~20米到一個小平台,稜勢往右帶,這應該就是接往西北壁正面的方向無誤了。遠遠看到出森林後稜線就會消失在壁面上,變成一塊很陡峭的岩石帶,我們評估要繼續往右切,才會是預定的西北壁中央那條主要大雪溝。於是斜上到岩石帶邊緣後繼續沿岩石帶邊緣向右橫渡。

岩石帶向右橫渡到差不多了,可以開始慢慢沿岩石邊緣斜上。Photo by:至堯

滿妙的是這一段長滿了玉山圓柏跟刺柏,然後我們就不斷用雙斧勾樹枝來爬,一開始還覺得有點有趣,覺得真是充滿Taiwan Style的混合攀登。不過爬久了就開始覺得自己像白癡了。幹我們幹嘛跑來這種鬼地方爬樹?正當要開始覺得這趟攀登沒救了,我們可能要爬樹爬一整天了,岩石帶斜上的末端終於看到雪溝了!對照GPS這應該就是我們預定的西北壁中央那條溝。不過我們偷偷繞了好長一段,已經來到接近中段的地方了。如果一開始走右邊那條冰瀑,應該就能直線一路通到現在這裡。探頭往下一看,乖乖不得了,好垂直!看來如果真的走右側溝上來,光是到這裡前就會有好幾段不好惹的了。

往上看,若隱若現的濃霧中,西北壁上半段只能撇見一絲輪廓。不過光這樣的氣勢就足夠攝人了!幹這是艾格北壁吧!?

氣勢攝人的西北壁上段。Photo by:莊周

雪溝繼續向上延伸。Photo by:至堯。

路徑選擇到這邊是關鍵點。上面那條雪溝的大岩石轉角,後來看應該就是路線圖上圈起來的那處所在,但稍微下面一點的地方,卻怎麼都看不到那條預定分岔進入西北壁中央地帶的橫向雪帶。

紅圈處是大雪溝中明顯的岩石轉角地標。
紅線畫出來那條雪帶,是預定到西北壁上段中央的突破點。

當時並沒有討論得很清楚,後來想想,我們都被眼前那片巨大且看似沒什麼破綻的岩壁嚇到了。外加當天那種氣候,實在不容許我們露宿在壁上慢慢跟他玩。於是我們下意識的沒有太往右邊探查。加上那天的能見度實在極差,導致我們沒看到那條重要的橫向雪帶突破點。此地在3300左右。

總之,我們最後選擇繼續沿雪溝向上。這樣就毫無壓力了,因為我們知道這條雪溝不會直線通往峰頂,而是會在3450公尺附近接上北稜,之後就是登頂北峰的坦途。

溝內主要是50-55度的硬雪坡,爬起來超爽快。中間要爬兩個地形,一個是5米左右的超窄煙囪,可以從右邊溝的側壁繞掉。

進入雪溝。Photo by:至堯

第一段地形,左邊就是那塊窄煙囪,我正在從右邊側壁繞掉。Photo by:至堯

從上面往下拍的視角。Photo by:至堯

之後一路單純的硬雪往上爬,在3400公尺處,溝就會到達盡頭,但這邊還沒上到主稜,應該是兩條小稜匯在一起了,所以中間夾的溝就沒了。盡頭是一個很窄小的岩階,雪很薄。我們後來沒爬這個小岩階,從左邊直接走兩步先上稜線。

上去後莫名其妙就進入刺柏跟圓柏樹海。是真的樹海那種喔。要一路踏著樹冠層往上爬,才會很辛苦的接上北稜。從頭到尾就這段樹海最累人,一點空隙都沒有,爬到超懷疑人生的。

雪溝盡頭的岩階小落差。Photo by:至堯


厭世樹海。Photo by:至堯

然後,沒有然後,之後沿著北稜走一段就登頂了。

其實越接近主稜的高度,天氣就越鳥;風越來越大,刮起的雪花像是不斷在ㄙㄟˋ我們巴掌;能見度也越來越差。我們只能沿稜往高處走,反正峰頂一定在最高處。

走到頂還張望了一下,直到看到這個被雪蓋起來牌子才確定我們到頂了。Photo by:至堯

之後下山根本就White out了,還好北峰下山那段比較陡,露出的岩石比較多,還能依照地貌跟印象去判斷大概的方向。偶爾從雪中露出的繩子也能幫助判斷我們是不是在路徑上。

之後回到3440高地還差點找不到下切點就不是那麼重要,就不多提了。

總之,當天下午約四點半,我們終於拖著疲憊的步伐回到成功山屋。萬物皆濕。那天下的是非常濕的雪。

而儘管不是我們預定的那條,但我們還是撿了一條新路線。這是奇萊北峰西北壁上的第一條路線。
奇萊北峰傳統路線下山中。Photo by:莊周

這條路線從海拔3050m開始,結束於北稜3490m,落差440公尺。

難度部分,按照莊周表示,除了冰瀑那段外,難度大約與玉山北壁三號溝相當,但是長不少。就先訂個AD, WI3吧。

不過今年雪況千載難逢的好,如果以後要爬,Mixed的路段應該會多非常多,又如果沒有像我們下段繞開一些地形,爬起來難度應該也會增加不少。所以我們這次爬的應該算這條路線的簡單版本,以後要遇到這樣的雪況也是不太容易惹。

期待有志之士早日完攀西北壁中央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