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靠北發文就是來對號入座的也是有點蝦,不過還是想認真講一點台灣登山者的現狀。
我無法代表誰,就說我自己好了。肥宅我又廢又魯,現在還買不起車房,只能住在家裡啃老。沒有存款,存款全部砸在我的裝備跟出國登山的資金了。如果有天我掛了,我媽能拿的就是保險金,跟一櫃不知道怎麼賣的裝備。
你們問我這對社會有什麼貢獻?不好意思我也答不出來,我只能說募資網站那些帶領台灣人的眼睛到世界角落什麼的,都是附加的、邊際的,而非本質。或者說,那就是論述的一環。
本質是什麼?本質就是,這是我的志業。
不好意思我用的是志業這個比較冷門的名詞,而不是大家耳朵常聽到的「夢想」。我一直覺的夢想就只是夢想,是拿來白天出神意淫的;而志業不同,志業是投入整個生命的熱情在一件事情上,不計成敗。說白話點就是我把整個生命梭哈在上面。
這一代跟我一樣的人不多,可能不到十個。我們共同面臨了一些困境。
登山要能持續精進,單靠自己不容易。在這個時代、這個年紀,還有我們賴以維生的工作,都無法提供足夠的經濟基礎,讓我們投注生命的熱情在登山這件事上面。我從2013年開始正職當登山嚮導以及協作,一年在山上大約100天以上,賺的錢大概夠我溫飽,然後一年可以擠個5-10萬出來,出去練練。而我的生活開銷除了吃飯大概只有買裝備XD
而如果走另外一條生命道路,像是工程師老兄這樣,存夠錢了出去完成夢想,那這輩子的成就可能就只是參加商業聖母峰團。對我來說這個就是累一點的休閒體驗團,離心中追求的那種嚴肅的攀登是很遙遠的。我心中追求的東西在台灣,可能是要把整個青春時光梭哈進去才有可能接近一些的 (只是接近,而非達到)。
------------------------------------------------
OK這是我選擇的人生道路,這對我們社會的其他人有什麼意義?
這個可以分兩個層面來談。
第一個,我相信這趟支持我們的善良人們,都不是為了我對他們造成什麼實質貢獻。他們就是覺得這樣的志業、這樣的人生道路,值得他們奉獻自己的一點力量去支持。不敢說能對誰造成什麼啟發,至少這是他們認為值得支持的事情。
對我來說每個支持我們的人都是我真誠感謝的對象,因為並沒有任何人有義務去支持他人的志業。因此這些在自由意志底下選擇的支持更顯可貴。
第二個,台灣登山界的水準落後歐美日半個世紀是不爭的事實。我跟夥伴在世界最一流的標準下只是兩個廢物,但我還勉強有資格說,在台灣,在高海拔或Mountaineering的領域,我們是走在最前端的一群人之一。這一群人總數不超過10個。而這半個世紀的落差正在透過我們的實踐一點點拉近。
我相信我們能從攀登經驗帶回來的東西,不會只屬於我們兩人。關於山峰的知識與經驗、攀登方法與策略在國際上的潮流,甚至是無氧攀登高度的界線,最重要的也許是視野。這些之後都會是台灣登山界進步的養分與資產。
------------------------------------------------
回到實務面,我們的經費用途在募資頁面有大致說明。
詳細的細項帳目在K2攀登結束後我們會公佈,如果有收據的部分我們會盡量備著待查,但在國外爬山不可能所有開銷都有收據,比如說給基地營工作人員的小費………這種就不可能有收據;或是我們在首都柑仔店買瓶可樂也不會有。在實務許可的範圍內我們會盡量做到帳目的透明。
剩餘款項,我們會留做未來,應該就是明年的攀登計劃。如何具體使用也都會透明公佈。
這個應該是一些朋友關心的具體問題,在此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