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次說走就走的爬山,從動念到出發只有三天。
Idea的起始當然就是前陣子靠北登山的北大武兩次之亂。不過對我來說,開始認真想去試試看的動機是,前陣子不知為啥腦衝,七八月各排了一個60km級距的一日高山......但在今天之前,我完成過最長的一日行程是O聖,僅僅30km/爬升3000m,一次要跳兩倍的里程還是毛毛的。(不包含大學時期爬山時幹的一些蠢事)
然後看看兩趟北大武精美的里程及爬升:48km/爬升4500m,這不就是個最剛好的中繼行程嗎XD
於是秒申請好入山證,然後就私訊邵定國山羊大哥了。超級感謝山羊大哥願意幫忙接駁,還帶我去吃好吃的牛肉XDDD
講到這個行程,其實從來就沒有懷疑過能不能完成,問題只在時間多寡。
這次在估時間的過程碰到一些之前沒碰過的問題:以前我都用菁英選手或路線FKT的時間×1.5,當作自己的預估時間,沒有大失準過。但這次拿北大武已知的最快紀錄約莫5小時來估,我走一趟大概落在7.5小時,兩趟是15小時。
但問題來了,我之前O聖30km爬升3000花費近13小時,北大武兩趟不管是里程還是爬升,都是O聖的1.5倍左右,也就是如果拿我O聖的時間當基準,那北大武應該要估18-19小時才是。
後來我用不同路線可跑性不同來解釋這個落差,然後整體計畫訂成保守的「以15小時為目標,但要做好18-19小時的準備(主要是補給這部分)」。現在看來,還好有做這樣決定。
以7.5小時一趟為目標,我參考了網路上一些單攻的紀錄,主要是看不同點之間花費時間的比例,列了一個配速跟補水計畫如下:
(括號內是跟前一點的距離)
2200 新登山口,500cc
2245 舊登山口(2.8km),500cc
2330 2.5k水源(2.5km),1000cc
0015 檜谷岔路4k(1.5km)
0110 6.4k水源(2.4km),1500cc(寶礦力)
0210 大武祠8k(1.6km)
0240 山頂9k(1km)
0310 大武祠8k(1km)
0340 6.4k水源(1.6km),500cc
0410 檜谷 (2.2km)
0430 2.5k水源 (1.7km),500cc
0500 新登山口 (2.5km),500cc或不裝
0530 舊登山口 (2.8km)
北大武有個好處,補水點超多,基本上前面都可以一個軟水壺裝滿,爽喝到下個補水點。唯一稍微比較長的間隔是6.4最後水源過後,一路到登頂再回來最後水源,中間5公里沒水。所以水牛如我都還是可以爽喝猛喝。我選擇不額外走進檜谷山莊裝水,所以在2.5k就要備足可以撐到6.4k的水。
選擇晚上10點出發,主要是為了隔天的時間。如果不小心真的走到19小時,那我可不希望摸黑。所以10點出發真的碰到最糟情況走到19小時,下午五點就能結束。
下面是第一趟的實際情況:
2214 新登,500cc
2255 0k舊登,500cc
2339 2.5k水源,1000cc
0013 3.8k喜多麗
0017 4k檜谷岔路
0115 6.4k水源,1500cc寶礦力
0133 go
0225 8k大武祠
0253 9k登頂
0324 8k大武祠
0452 3.8k喜多麗休息
0500 go
0523 2.5k水源,500cc
0640 新登
可以看出來前面基本上完全照著預定配速在走,身體也非常舒服。關鍵點出在登頂完回到大武祠後,後面就是一路下坡要回檜谷。我原本抓下坡再怎慢,時速4km總是基本吧。結果代誌沒這麼簡單,北大武在檜谷以上幾乎全都是技術下坡地形,都是岩石跟樹根,還又陡又滑,馬的根本跑不起來。比預計多花的一小時幾乎全都在這段上面。
然後這趟在6.4k裝水發現石壁活水源超難裝進水袋,弄得整個背包都濕掉。所以下一趟一怒之下直接捨棄6.4k,改成進檜谷用水龍頭裝。
這邊插出去先講一下補給方式。
因為是同一條路線來回兩次,所以我把補給分成兩趟份,後面那趟要用的東西就先裝一袋,藏在登山口旁邊。
能量膠以45分鐘/1包計算,以最糟情況1趟花9小時來準備數量,所以一趟是帶12包在身上。然後每趟固定配7-11飯糰3顆、跨夜聖品紅牛1瓶、大包寶礦力1包。
第一趟結束後把頭燈跟第一趟產生的垃圾放袋子,補給裝背包,繼續走。
第二趟時間如下:
0700 新登go,500cc
0746 舊登,500cc
0841 2.5k水源,500cc
0935 檜谷山莊大休,1500cc寶礦力
0953 go
1037 5.4k北大武神木
1106 6.5k
1147 8k大武祠
1219 9k登頂
1248 8k大武祠
1443 4k檜谷岔路
1522 2.5k水源,500cc
1610 舊登,跟林務局大哥喇賽
1630 go
1712 新登
我這次才發現,這種一座山來回兩次的行程,最大的阻力就是回到登山口之後,要轉頭再往上的那個摩門特......
第二趟的感覺很奇妙。以前從沒走過這麼長,平常越野練習大概就是十幾公里,週末可能會有陽明山十連峰這種長度。所以完全不知道超過40k是怎樣的感覺。
結論是很奇妙,儘管肌肉早在第一趟結束就有僵硬感,但卻可以透過不斷變化走路姿勢來調節,所以雖然掉速,但還是可以維持移動。第二趟花了十小時,不過除了整體稍微掉速外,影響時間最大的元兇其實是,我在登頂完下大武祠之後就嚴重燒襠了......這直接導致我在回到2.5k水源之後的超級康莊大道時,只能當步兵。身體其實還跑得起來,但只要胯下活動稍微大一點,那個摩擦點的痛啊......
所以結論是下次跑長程,凡士林是必備裝備。
最後補一下這次的裝備清單:
背包:Salomon ADV Skin 12L
水袋:Camelbak Crux 2L (後來發現salomon背包還是得配自家水袋......這個得換)
軟水壺:Salomon 500ml×2
雨衣/風衣:OR Helium II
沒有雨褲,因為南部夏季就算弄濕下半身也冷不死
保暖:OR Deviator Vest化纖背心
越野杖:BD Distance carbon FLZ
醫藥包:OK繃、2吋彈繃、紗布3吋×3吋、透氣膠帶、大力膠帶一小捲、抗生素軟膏。這樣79克。沒有凡士林是敗筆。
行動電源:Nitecore NB10000
沒有濾水器,因為路上水龍頭都是引溪水,個人滿相信高山溪的X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