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秋‧馬納斯魯Manaslu (一)

今天來跟大家介紹一下這座我們即將前往的世界第八高峰!

故事要回溯到二戰結束後的1950年代。自1950年世界第十高的安娜普納峰被法國隊首登之後,世界登山列強們紛紛瞄準喜馬拉雅與喀喇崑崙山脈,都想在14座八千米巨峰首登的歷史中,留下自己的足跡。

最具代表性的當然就是英國對聖母峰的執著,以及美國、義大利在K2的競逐。而俯自大戰的傷痛中復甦的日本登山界,也將目光悄悄的放到喜馬拉雅,位於安娜普納山群東側的下一座八千米:馬納斯魯峰。

1953年春,也就是希拉蕊與丹增諾蓋首次登頂聖母峰的那年,一支15人的日本攀登隊來到馬納斯魯東北側的村落Samagaon,由此嘗試攀登。不過只抵達7750公尺。

1954年,日本隊再次捲土重來,但由於當地在去年日本人離開後發生雪崩造成多人喪生,當地人民認為是日本人攀登神山觸怒山神之故,所以暴怒的驅趕日本人離開。

1956年,由槇 有恒領軍的日本隊伍再次來到此地,這次終於成功地由東北面路線,成為首次登頂馬納斯魯峰的隊伍。

這條路線也從此成為攀登馬納斯魯的傳統路線,亦是日本人在登山史上一筆不容抹滅的榮光。
在正式開始查閱資料之前,馬納斯魯在我心中一直有著十分矛盾的形象:
這條東北稜的傳統路線,是所有八千米巨峰中數一數二「簡單」的,沿途幾乎沒有技術路段,最困難的就是第一營到第二營之間的50度陡雪坡,中間夾著一個大概七米的小冰壁。其他的幾乎沒有可稱為困難的路段;同時,路線以八千巨峰的尺度來說,相對較短,比起布羅德那個漫長熬人的攻頂短多了。

但,這樣的一條路線,卻擁有著僅次於安娜普納、南迦帕巴,以及K2的超高死亡率。截至2008年為止,一共有297人登頂這座巨峰,但死亡人數卻高達53人......17.8%
這樣的路線資訊以及這樣的死亡率,讓我百思不得其解。

直到我開始研究馬納斯魯歷年的山難成因。

1972年,一場大雪崩讓紮營在海拔6450公尺的韓國隊幾乎全滅,一夕之間15條生命消逝。

2012年九月,第三營以上的冰塔發生崩塌,引發大雪崩一路掃下第三、第二營。11人罹難。
綜觀馬納斯魯的攀登歷史,死亡人數中有一半左右是肇因於雪崩。

上個月,約了台灣第一支嘗試攀登馬納斯魯峰的領隊美涼姊,詢問關於馬納斯魯的路線概況。美涼姊用實地攀登的照片讓我更清楚知道這座山的地形。

整個第三營以下,根本就全程壟罩在雪崩的襲擊範圍之內......

#可是看了安娜普納的山難成因分析後又覺得欣慰X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