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來聊聊「策略」。
在攀登這檔事上,除了體能、技術等等硬實力,還有天公伯的心情之外,我覺得影響最大的,就是攀登的「策略」了。
策略是什麼?
我認為,在盡其所能吸收關於這條攀登路線的任何「資訊」之後,依據這些資訊,再綜合對於「自身」(包括自己及隊友的能力、時間、資源...等等)的理解,從而制定出來的攀登「方案」,就是策略。
上面這句話有點濃縮,要展開來講可以講得滿複雜的,在這就不消耗篇幅惹。
我們接下來的行程大致如下:
8/23飛往尼泊爾
8/24抵達加德滿都
8/26~9/6 島峰攀登
9/7~10/1 馬納斯魯正式攀登
對,我們這次策略的主體,就是先以6189公尺的島峰,作為前期的高度適應及熱身。
這樣的考量基於幾個理由:
1. 我的攀登時間只到十月初,後面還有一團EBC健行團要帶XD所以最大的問題會在,攀登週期只有約略三週,而這對於近兩年沒有爬到超過六千以上的我來說,是不太足夠的。
2. 既然八月底就到尼泊爾,為何不提早入山適應?
因為這是雨季的末期,大量的降雪還累積在山上,加上夏末相對較高的溫度,最後再加上馬納斯魯東北稜傳統路線那極高的雪崩機率......
3. 島峰是尼泊爾最易達的六千米山峰,不知道有沒有之一。花個十來天的時間,可以相對輕鬆的獲取海拔,而且比較沒有客觀環境的風險。
其實,這種兩峰,甚至三峰連登的策略,在國際的高海拔攀登界早已行之有年,尤其是近年,商業十四座的風氣漸起,對岸一堆人早就在單季兩顆,甚至三顆八千在連爬了。
這樣做有很多好處:
如果主要山峰在客觀風險上太高,去其他相對安全的山峰適應,可有效降低暴露在環境風險下的時間。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布羅德 - K2連登。用布羅德風險相對較低的環境取得夠高的海拔適應,之後轉往K2,一舉拿下。
其他八千米的Combo還有一些,比如聖母峰+洛子、G2+G1。如果夠有錢用直升機趕場,甚至可以單季三座八千,比如韓國高美順在2009年春季,40天內連登馬卡魯、金城章嘉、道拉吉里。這樣做除了更能避開風險外,也能更有效率的利用高度適應的效果。
回到我們的馬納斯魯。
在島峰取得了六千米的適應後,我們會於9/10之前抵達馬納斯魯基地營,之後只進行一次適應+運補到6800公尺的C3,接下來就直接攻頂。
所以攻頂週期會落在9月中下旬,9/20~9/30之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