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ghin-Lafaille這條路線經過了1992那場絕命逃生後沈寂了15年。
2006年初,Lafaille終於逃不過與死神相會的命運,在單人冬季攀登世界第五高峰Makalu時,於最後攻頂日神秘失蹤。(講述這段故事的紀錄片好像叫The lost Makalu,在很早期的米亞桑山岳影展播過,應該是我對這方面涉獵的啟蒙影片)
2007年,剛以Khumbu山區兩座六千米Solo速攀,在喜馬拉雅嶄露頭角的Ueli Steck將眼光望向安娜普納南壁的這條傳奇路線。不過在2007、08兩次嘗試都鎩羽而歸,第一次被落石K了墜落300米奇跡生還,第二次則是大雪數日引發雪崩後撤退。
------------------------------------------------------------------------
前面是背景交代,然後就換下圖這名韓國人上場惹。
朴英碩Park Young-Seok,韓國大大。
如果按照台灣人最愛看數字跟頭銜的登山習慣,這位大大應該是全世界最強登山家,沒有之一。
世界唯一一位,完成三極點(南極北極聖母峰)、七頂峰(七大洲最高峰)、十四座(全球十四座超過八千米巨峰),所謂的「探險大滿貫」的男人。
台灣登山者普遍不看國際新聞,不然看到這個稱號應該全都漏在地上了(好啦我是真的漏了)。不過依照我在台灣爬山常碰到的情況,也有一種可能是:「啊伊系蝦?百岳幾粒?」
------------------------------------------------------------------------
雖然有點稱號搜集者的味道(爬完十四座之後還跑去爬完七頂峰XD),不過完攀十四座擺在那個年代還是十分十分了不得的成就。
按照我自己的感覺(一點都不科學客觀),2010年是個分水嶺,在那之前登頂任何一座八千公尺,都可視作一件了不起的事情(聖母峰&卓奧友除外,這兩座應該是1995之後吧,都要看「如何登頂」)。但2010年後,任何一座八千米的登頂,都應該以其「方式」去判斷價值。比如是否Alpine style、使用協作氧氣與否、攀登路線……等等。不然像現今,任何一座八千米,包括傳說中的K2,都有辦法砸下大筆金錢讓雪巴護駕你上山、無限氧氣在後面跟著、固定繩索從山腳到山頂不間斷……
這個所謂的價值不是在判斷「誰比較厲害」這種膚淺的東西。而是在釐清攀登背後真正支持這個人的世界觀:是一場與山的平等交流,還是單純對山的征服與蒐集?
扯遠了。
完成了探險大滿貫後,朴英碩並未停下攀登的腳步(如果是我就天天演講創立邪教賺錢養老了)。2009他在聖母峰西南壁開闢了一條新路線。
2010年,他來到安娜普納南壁上,這條尚未完成的Beghin-Lafaille路線;採取Alpine style。
惡劣的氣候與落石讓他止步6100公尺。
2011年他再度來到這面山壁,這次,他沒再回來。6400公尺處,天氣與落石風險下,他呼叫基地營說開始撤退,這是他的聲音最後被人們聽見。
十天後,韓國人停止搜救,
一年後,照片中這塊紀念碑樹立在ABC。
------------------------------------------------------------------------
朴英碩的偉大我認為不在於其探險大滿貫的稱號。而在於他在這樣的光環底下,仍繼續向前,將自己的攀登境界提升,昇華於對數字的追求之上。
"Mountaineers should be on the mountains... I will continue expeditions until death comes.”
這句出自他最後訪談影片的話,讓這位熱愛山、熱愛攀登的攀登家,擁有更鮮明的面貌與靈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