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包評測:Gossamer Gear Kumo 36 Superlight Backpack

前言

Gossamer Gear (GG, 讀音近似"搞什麼"XD)是輕量化背包中始祖級的品牌。GG創辦人Glen Van Peski早年受輕量化祖師爺Ray Jardine的啟發,並在自己的長程健行經驗中,總結出自身對背包的想法及設計。經過一連串修改後,他創立了GVP Gear,其經典作品G4成為史上第一個量產販售的輕量化設計背包。2004年,隨著訂單增加,經營模式也得改變,GVP Gear成為了今日的Gossamer Gear,並持續開發出許多廣受好評的輕量化裝備。

幾年前我就購入GG家的大升數輕量包Mariposa60,作為長天數使用。雖是如此具有份量的始祖品牌,但因為無人引進只能網購,GG的背包在台灣的能見度始終不高,倒也樂得在路上不容易撞包。不過值得高興的是,今年終於有人將引進台灣了。

阿強是我認識多年的好友,2004那年我們一起在Denali峰頂附近躲風雪的記憶猶新。而在我還對登山裝備這坑一無所知的18年前,他就早已是個裝備玩家了。今年他開了個店,做的是小眾中的小眾:輕量化裝備選物店,店名叫「no/W」。GG就是他背包系統的主力品牌。對這間店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連結。

那天去他家,他隨手扔了這顆36升的Kumo給我,讓我帶上山試試。剛好接下有個4天的輕量化戶外課程,就拿這背包來試試看吧。

測試條件
測試人:張元植
測試環境:大壩北稜(4天3夜)
測試人身體數據:179cm/70kg/腰圍30.5"/背長49cm
背包Size:Medium
這邊補充說明一下,由於這是顆無框架背包,背包與身體的合身要求並沒有那麼精準。在GG網站的Size Chart中,Medium的適用範圍為15.5" - 19.5"+ torso、Generally fits people 5'5" to 6'0"+,也就是背長39-50cm、身高165-180以上都能背XD

重量
背包本體重量 (已拆除腰帶&背板):官網標示414g,實秤414g
腰帶重量:官網標示93g,實秤91.5g
背板重量:官網標示65g,實秤60.9g
以重量來說,GG官網算是列的相當精準且略為保守,有很高的參考價值。

容量
總容量標示36L
背包主袋容量:28L (只到肩帶上方縫線,不含頂袋那段延伸袋,多那段我估計多5升左右可用容量)
前網袋+測袋容量8L
負重與裝備內容

基礎重量Base Weight:
基礎重量是課程及帶隊需求,鍋爐有兩套(酒精、瓦斯系統各一套,示範不同炊事方式)、醫藥包也是以團隊規格準備,所以會較重。

消耗品:
4天3夜正餐共3早3晚、早餐都黑咖啡即溶包(低強度行程16/8間歇斷食照舊)、晚餐2餐乾燥飯+全聯真空雞胸+高蛋白粉,1餐鹹豬肉蔬菜炊飯+味噌蔬菜湯。行動糧為Calbee穀片380g*2,加一包大約300g餅乾。燃料酒精200g、瓦斯小罐滿的110g。消耗品未秤重,估計共約2.5kg。

背包總重不含飲用水約7.5kg。

使用心得

首先要說,我個人認為這些無框架極輕量背包,因為構造實在太單純,也沒有所謂的揹負系統,因此本質上是大同小異的。

比較大的差異只體現在用的布料、以及一些各家之間不一樣的小細節。這些也會是本篇心得的重點,快速帶大家認識這顆背包的細節與優缺。

布料

GG算是少數沒用時下最夯的DCF跟XPAC做背包的輕量化廠牌吧,他們整個背包產品線幾乎全是Robic Nylon。

壞處是沒有那些潮面料的科技感,也沒有網美最愛的白色或迷彩。排除這些觀感問題,我能想到關於使用的唯一缺點,就是Nylon相對XPAC跟DCF這類貼合布料而言,比較軟而不硬挺。這讓你得先幫背包做好一個框架 (無論是睡墊捲起來放進主袋,或是把背板裝上),打包起來才會比較順手。

好處是布料成本便宜 (這反映在售價上),同時布料本身在耐用與輕量之間有一個頗為不錯的平衡。通常Nylon的耐磨度會比DCF強,抗撕裂雖然沒DCF那麼誇張但也夠用;而同樣的表布丹數,Nylon會比XPAC輕量。

背包布料這東西我覺得比較大程度上是看個人偏好跟取捨,各有優劣。

Kumo主體大部分使用70d Robic Nylon。下半部容易磨到的地方,包括底部、側袋、網袋下部,使用100d Robic Nylon (第二張有寫Kumo 36那張圖)
70d Robic Nylon
這樣的配置在同樣容量級距,同時也是使用Nylon的包款中算比較輕薄的。比如Hanchor的Pumice全包是100d Nylon,Zpacks的Nero38 Robic則是主體用100d,側袋用到200d補強。不過有趣的是,Kumo的空包重量在拆除背板後,其實還比提到的這兩顆稍重40-80g,這些重量主要是來自肩帶、腰帶跟背板套,這些稍後會提到。

如果對於極度輕量有追求的,還可以去看GG另外一顆同樣36L的Murmur。更極簡的設計、更輕薄的布料,背包全重比Kumo輕了140多公克。

主袋的閉合方式

這是GG從2012年開始使用的一種他們稱為OTT (Over the top)的閉合系統。一個靠背側較高的開口,較高那側的布料上整合了一個小拉鍊外袋。閉合的時候把開口用扣具對扣收窄後向下摺即可。
這種閉合方式我個人非常喜歡,簡單易用,且整合了小頂袋可以放些小東西比如頭燈、修補包、濾水器。但也有些人會嫌它沒有Roll Top捲頂式這麼好的壓縮空間的效果。

前網袋

室外課背出去的時候,學員問說前網袋開口做斜的幹嘛?我說「潮吧?」。後來實際使用的時候發現這是有設計考量的。
以我丟進前袋的東西來說,會有地布、外帳、雨衣庫。這些東西有高有低,如果是一般平的網袋開口,會有一些比較小的東西要把手伸到很深的地方翻。斜的話就可以長邊放地布外帳、短邊塞雨衣褲,都很好取用。

背板
原本GG原廠的背板的背板是一張27cm*50cm的凹凸泡棉板,這大小大概就是個坐墊。我後來覺得這個空間擺個坐墊太雞肋浪費,就照著這size自己拿1/4"厚度的XLPE泡棉板,自己裁了一塊81cm*50cm的半身睡墊,自己切摺痕。三摺後塞進去取代原本的背板。
我覺得任何習慣睡半身薄睡墊的人,如果使用GG背包都值得這樣改裝。
這樣的背板置放系統,跟Zpacks Nero只用彈性繩構成的背板固定比起來,個人認為各有優劣。完整的Sleeve會讓背板對背包包體的支撐效果更好一些,而彈性繩固定方式會比較輕量 (與彈性網布sleeve比會輕20-25g),但支撐效果較弱,比較單純只是一個攜帶睡墊的空間,還有做為背部與背包內部突起硬物的一層緩衝。

肩帶

比其他廠牌寬厚的肩帶算是GG的特色之一。Kumo的肩帶寬7.5公分 (左邊第一張圖),對比我手上也有的Hanchor Pumice是6公分 (左邊第二張圖)。厚度部分,Kumo的肩帶比Pumice厚了一倍有餘。


這樣配置的優勢,在我個人使用上,覺得會於重量落在10-12kg時顯現出來。在這個重量下,寬厚肩帶的減壓效果明顯較佳。但以一般背負無框背包的9公斤以內建議重量,我自己比較感覺不出差異。
另一方面,寬厚肩帶對於身材較為瘦小的使用者,會不會有不合身的問題,可能就必須有興趣購買的使用者,先行試背過才能確認。同時,在獲得舒適度的同時,在重量上必定就有所取捨。這就要看不同使用者的偏好在光譜的哪邊了。

肩帶網袋

我愛死這個肩帶網袋了,擺手機剛剛好,拿來塞些小零食小東西也很適合,最適合穀物棒跟能量膠這種長條的東西。
不過有個缺點,就是這大小塞500ml軟水壺太小。能放,但不好取用,更難塞回去。如果空間能再做大一點,開口嫌太大就加個彈性繩束口,會更理想。

可拆卸腰帶

這個腰帶可能是Kumo跟其他同級距背包差異最大的地方。Zpacks Nero跟Hanchor Pumice都只有1"織帶作為腰帶,而Kumo則是更為接近一般我們常見的登山背包腰帶 (當然是比較薄軟的那種)。
以我自己的使用經驗來說,這會有明顯更佳的支撐力。在負重8-10kg (也就是這種無框背包的建議負重上限附近)的情況,有較寬的腰帶可以大幅增加背負的舒適度。

如果總重在7kg以下,這時不用腰帶的差異就沒那麼大,大可把腰帶拆掉省掉90g。這部分的重量也是Kumo跟其他同級背包主要的重量差異來源。(Hanchor Pumice的可拆卸1吋織帶約40g,Kumo的腰帶91.5g)

這組腰帶同時還有算是堪用的腰帶包 (方便裝頭燈、指北針、零食等小物)。除此之外,腰帶扣的位置還有上下兩段可以調整 (見左側第二張圖)。這算是變相的可調背長。
總結

Gossamer Gear的Kumo 36,在同樣容量級距的無框架輕量背包之間,算是一顆在「功能性與舒適度」與「極簡與輕量」這光譜的兩端之間,較為偏向前者的超輕量化背包。如果你認為背包的易用與舒適是第一順位,那這顆是你的菜。如果你追求的是極簡與重量最小化,市場上會有其他選擇。

對於一般登山客,這是一顆很棒的單日健行包。而對有輕量基礎的使用者,Kumo的容量非常適合2-3天的過夜登山。如果你的基礎重量低於4kg,而且有進行食材的輕量,以我目前來說,大約可以應對7天以內的行程。此時這顆背包偏向舒適取向的設定,在前幾天背包總重還在9-10公斤之間時,會帶給使用者不錯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