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最酷的邀約

這兩年來K2 Project的粉專不時會收到一些邀約,不外乎演講啦、業配啦。上上禮拜去玉山爬碎石坡前一天,粉專的訊息通知又跳了出來。

這次超酷的,是一個同志線上影音平台 GagaOOLala - 屬於你的故事,邀請我們看一部2020的登山電影:登峰酷兒(Who's On Top?) 這部片講述四名LGBTQ+ (女同性戀、男同性戀、雙性戀、跨性別、性別存疑/酷兒)登山者,如何訓練並攀登俄勒岡州的胡德山 (Mt. Hood)。
對我來說,這可能是我作為一名社會系畢業生,與一名登山者,這兩種身分的第一次交疊。

受了五年人文社會科學的訓練,雖然不能說自己懂性別理論,但至少能說自己不是個性別盲。而因為也有不少同志朋友,對性別議題也還算有點認識。

不過登山圈 (尤其是傳統登山圈) 就離這個光譜很遠,各種對女性的刻板印象或是物化。是說也是,登山在西方傳統中,一直就是陽剛,甚至帶點父權色彩的運動。去年在看《攀向自由》的時候,就對Wanda在波蘭攀登圈中的處境有點唏噓,在男人宰制的運動裡,一名女性攀登家的野心,需要多麼突出強悍的意志才能貫徹?而在這種掙扎中,甚至根本還沒有多元性別認同者登場的機會。

台灣登山圈跟多元性別議題相距最近的時候,可能是數年之前的「白凜」吧,不過當時就算主流社會,知道「跨性別」是什麼的人都不多了,更何況登山圈。那也很難期待有什麼友善的聲音出現。不知那位白凜近年可好?

在觀看《登峰酷兒》之前,我一直有個疑惑:為什麼是登山?是怎樣的意義,讓他們選擇這陽剛色彩如此重的運動,作為性別宣示/展演的舞台?中段的一段訪談,主角之一覺得,因為山上機能需求而均質化的穿著,反而讓她有安全感。反正大家看起來都一樣。

這邊沒說的我想是,因為在山面前,一切人為的標籤是沒有意義的。山,或者說大自然,是一種最包容的存在,對所有人都一視同仁。同時在山野中,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比較傾向以互相支持的面貌進行,而這其實正是多元性別認同者們,最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