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測:Takoda彈性全防水降噪外套

前言

在登山衣物的分類中,硬殼 (Hard Shell)一般是指具備防水、透濕功能,穿在最外層保持身體乾爽的衣物層。

相對於沒有彈性 (所以格外依賴版型剪裁,這也是Arc'teryx之所以厲害的關鍵)、活動起來聲音較大、透氣度(跟透濕不同唷)不佳的Hard Shell,大約在2000年代中葉,市場上出現了另一種稱為 軟殼(Soft Shell) 種類的衣物門類。

軟殼的出現是為了在天氣較不惡劣 (微風、霧雨之類),因此不需要硬殼如此好的保護力的氣候下,能有更舒適的穿著體驗,因此軟殼通常具備下述特徵:彈性舒適、安靜、防風(但不防水)。

相信許多消費者都想過,如果能有一件「有彈性又安靜的防水透濕外套」,那該有多好?但這在以前是一種奢望,早年,軟、硬殼之間的鴻溝無法彌合,主要原因是,以往的技術,無法製作出有彈性的防水透濕膜。

大約在2年前,因為材料科技的進步,終於讓有彈性的防水透濕膜面世,於是,結合軟殼與硬殼的優點,具備防水、透濕、彈性、安靜的產品也隨之出現。當年首批量產的代表產品就是Rab的那件Kinetic,隨後,大廠們也陸續跟進,推出自己在這個門類的作品。
-----------------------------------------------------------------------------
緣起

2年前剛與Takoda合作時,就知道針織布料是他們的強項之一。其實在Takoda的早期產品線中,一直都有一件「輕薄防風防水外套」,就是有做大量透氣孔的那件,使用的就是有彈性的針織表布,貼合防水透濕膜,達到防水且有彈性的效果。可惜由於那件沒有全件貼條,因此無法說是「全防水」外套。

但我一直洗腦他們,這種們類的產品在台灣還不多見,而且在機能上的確是非常適合台灣登山的情境如果能夠利用技術強項開發「彈性防水外套」這個門類的產品,會很有競爭力。

經歷許多次的版型調整與細節設定,這件外套就是他們端給消費者們的作品:Takoda首款具備彈性的全防水外套。
-----------------------------------------------------------------------------
測試環境

測試時間&地點1:2021/10/18 - 2021/10/20玉山東峰北壁攀岩
溫度:日間有陽光時約12度c,沒陽光約7度c,夜間約5度c
行程&天氣:
10/18陰→小雨
0730塔塔加出發→0930 5K西峰觀景台,開始霧雨→1045排雲→1200風口→1310荖濃溪營地
10/19晴,大風
0440出發→0520開始攀爬玉山東峰北壁,日出後還是在陰影中→1000開始曬到太陽→1330登頂玉山東峰→1610回到營地
10/20晴→多雲
0600出發→1100塔塔加

測試時間&地點2:2021/10/24嘉明湖單攻
溫度&濕度:5度c - 13度c;濕度95%-99%
行程&天氣:
10/24雨
0330向陽森林遊樂區出發→0505向陽山屋→0736向陽山→0815嘉明湖山屋→1015三叉山→1030嘉明湖→1230嘉明湖山屋→1500向陽山屋→1640向陽森林遊樂區
-----------------------------------------------------------------------------
防水

全防水外套由針織表布貼合微多孔薄膜,耐水壓的測試數據有>10000mm的表現。

衣物要做到防水十分容易,塑膠袋就防水了。但能做到既防水,又讓身體蒸散的溼氣排出 (透濕),進而保持體表乾爽不悶濕,才是布料品質的表現。

一般而言有兩種技術能做到防水又透濕:

一種是內面的PU塗層,利用PU親水的特性,將體表的水份「吸」走,然後水氣因毛細現象而排到布料外層,慢慢乾掉。這種稱為「間接透濕」,優點是成本低廉、完全防風。缺點是PU塗層壽命較短、容易水解,且透濕效率不佳,較為悶熱。

另一種則是所謂的微多孔薄膜。顧名思義就是一層有許多微小洞孔 (比水滴小、比水蒸氣分子大) 的薄膜,水滴不會滲入,而水蒸氣會因內外壓力差而能蒸散出去。
依據薄膜材料的差異,還能細分為ePTFE(也就是鐵氟龍),以及PU微多孔膜。著名的Gore-Tex及Event都屬於ePTFE,而其他大廠如Marmot、Montbell、Pertex的自有薄膜,都是PU微多孔。這種稱為「直接透濕」,其優點是較不悶熱,較為耐用。缺點是成本較高。
很多人會好奇,耐水壓到底多少才夠?市面上的防水外套,有標示1萬、2萬,甚至到快3萬的規格,而這數字真的越高越好嗎?

先給幾個實務上的數字:
消防水柱或瀑布直沖的水壓大約就是10000mm;大部分帳篷的外帳耐水壓約在3000mm-5000mm;而內帳地板的耐水壓約在5000mm-10000mm。

這意味著,在幾乎所有的戶外情境,只要布料功能正常沒損壞,耐水壓有到10000mm的話,就足以應付任何程度的暴雨。

反而衣物的細節設計,比如帽兜的包覆性、袖口的密合、拉鍊的品質,才是影響防水外套是否真的「防水」的關鍵。關於細節設計的部分會在下文獨立評測。
這張圖可以講一個開發時的有趣過程。

除了送去做耐水壓的標準檢測外,我們為了模擬比較接近現實的使用情境:「較低水壓,但連續長時間暴露」所以將外套布料盛水後靜置24小時。

原本採用的防水膜雖然在檢測時數據完全沒問題,但在長時間靜置後,卻發現會隨著時間慢慢滲漏。這樣當然不行啊!於是因為要找到符合我們需求的防水膜,只好延長開發時間。也才終於找到現在產品採用的PU微多孔膜。
而在10/24嘉明湖單攻的測試中,由於正逢東北季風與華南雲雨帶共伴,因此天亮後就一路陰雨白牆。在這一整天的穿著中,全防水外套稱職的扮演了它的角色,在惡劣的氣候下,全程讓身體保持乾爽,也順利的完成了這趟單攻。
-----------------------------------------------------------------------------
細節設計

帽兜
帽兜是一件雨衣會不會在構造上滲水最關鍵的部位。設計不好的帽兜由於包覆力不夠,常導致雨水由領口或臉側滑入。

全防水外套的帽兜在版型上做了數次修改,主要是針對側面及下巴的包覆性,加上三點式的調整機制,讓帽兜可以完善的包覆住頭部。

同時還有一個貼心的小細節:帽簷的設計。這讓帽兜在調整好後不會下垂而影響視野,於是也就不需要像有些設計不良的雨衣,需要搭配鴨舌帽使用。

袖口
袖口採用魔鬼氈收緊的方式,可以貼合不同使用者的手腕。其實手腕是除了領口外最會進水的第二個位置,如果沒有良好的束緊機制,而只使用一般鬆緊帶,常常抬手拉繩時,水就從袖口流入。

全防水外套的魔鬼氈方向也有巧思,就是讓袖口束緊後的摺線位於身體內側,這樣的細節讓外側承接較多的雨水能夠順暢滑走,而不會積在摺痕處。

不過要指出一個袖口細節上的缺陷:魔鬼氈的布面設計得太短,而這會讓袖口束緊後,魔鬼氈的勾面無法完全貼合在袖口,這有讓勾面去黏到其他物品的風險。像我這次在攀登過程中就不只一次讓繩子被魔鬼氈勾面黏到,在使用體驗上不是那麼完美。

腋下透氣
台灣的山岳環境較偏潮濕,布料本身的透濕性能之外,如果能夠有物理透濕機制會是加分。

基於腋下拉鍊增加太多無謂的重量,因此類似魚鰓結構的腋下透氣孔是一個非常好的替代方案。這讓行進時,身體的溼氣可以更有效率的排出,減少悶熱的感覺。

拉鍊
門襟與口袋拉鍊採用YKK的AquaGuard系列的5號與3號拉鍊,確保雨水不會從衣服的任何破綻侵入身體。

口袋
全防水外套共有四個口袋,分別是下方的兩個插手口袋,以及兩個大的胸前口袋。

會有這樣的配置,主要是因為,對於一般輕裝健行來說,有插手口袋的雨衣其實很好用,除了能夠收納小物的空間外,當手真的冷的時候不會無處可擺。

但插手口袋在重裝健行甚至攀登中,基本上會因為被背包腰帶或攀岩吊帶擋住而失去功用,許多廠牌藉由把插手口袋的位置調高去規避這個問題,但調高後的插手口袋其實很難插手,其高度也因為不高不低,而讓拿取物品時姿勢不太自然,到最後就變得有些雞肋。

因此在重裝健行,甚至攀登得狀態下,Takoda為這件全防水外套設計了兩個大空間胸前口袋。讓貼身物品的收納及拿取有好的解決方案。
-----------------------------------------------------------------------------
悶熱感

悶熱感是由透濕係數及透氣度CFM共同影響的一個複雜體感。而且因為透濕係數的測試標準多樣,單靠數據通常無法直觀連結到實際狀況的表現,因此在此直接分享一段實際使用的狀況供閱讀者參考:

10/18,在由塔塔加前進荖濃溪營地的過程中,在5K觀景台開始下雨,在此我選擇穿上全防水外套行進。

從5K的西峰觀景台,到8.5K的排雲山莊,大約是3.5公里,海拔上升360m。這段路程,我穿著全防水外套,拉鍊全上,背負大約16公斤的重量,花費約1小時15分鐘完成。走到排雲山莊後,雖然身體微微沁汗,但內層的排汗衣都還是乾爽狀態。
-----------------------------------------------------------------------------
活動度

活動度是這種彈性防水外套的強項,這次特別穿著來攀岩行程,就是為了驗證這點。

由於風大,加上路線的前半沒有日照,所以攀爬這條路線的全程我都穿著全防水外套攀爬。整個過程可以說非常滿意,沒有任何大動作覺得被外套牽制,無論是抬手探抓高處的岩點,還是做雙臂側向延展的動作,都非常自由。完全符合我對這件外套的期待。

如果能用這塊面料做專門攀登取向的外套就好了XD
-----------------------------------------------------------------------------
重量&耐用度

我的身高179cm,體重70公斤,穿的尺碼為M號。

這件M號的實秤重量為432克。
這樣的數據可說中規中矩,如果以純輕量化的考量來說,它並不能被歸類到「輕量」的光譜中,但輕量化永遠有其代價,通常「輕量」與「耐用、功能性」會位於光譜的兩端,而消費者則在這之間尋找屬於自己的平衡。

功能性的部分在前面已有介紹,就不多言。(彈性材質、多口袋、三點式帽兜、腋下透氣.......等等)

而耐用的部分,以這次玉山東峰北壁攀岩來測試應該是等級很高的壓力測試。在攀爬過程中,免不了用身體的不同部位(比如手臂的各個位置)去摩擦岩壁,這樣的使用對比起一般登山健行,對衣物耐磨度的考驗更為嚴峻。

結束了三天的攀爬,回家丟洗衣機洗滌後,仔細檢視整件衣服的表布 (尤其手臂),可以發現沒有一絲磨損的痕跡。Takoda採用的針織表布對衣物的耐久度起到了很好的保護效果。
-----------------------------------------------------------------------------
結語

Takoda這件彈性全防水外套,我認為非常適合台灣的登山環境,在彈性舒適、抗候保護力方面,集軟殼及硬殼衣物的長處,而在重量與耐用及功能性之間,它也抓出了屬於自己的平衡。

我個人非常喜歡這件產品,只要是沒有一定要追求極度輕量化的行程,這件外套會是我出門的優先選擇,因為比最輕的防水外套多出約200克出頭的重量,換來的是更舒適的穿著體驗、更多的features。

沒有最好的裝備,只有最適合的環境與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