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秋‧馬納斯魯Manaslu (七)


前兩天上去6700m的第三營睡了一晚,結果意想不到的輕鬆……

輕裝BC - C1花3小時,到C1把東西全塞進背包,之後4.5小時上C2。睡一晚後,原本以為C3很遠的,結果走了2.5小時就看到帳篷出現在眼前……
今天再度回到溫暖的基地營。看來這高度適應算是完成了,再下一次上去就是準備攻頂啦!


這趟上去看到滿多東西。

世界變得很快。1996年,聖母峰那場世紀山難讓國際山界正式注意到,在八千米巨峰進行商業行為所帶來的,不可避免的風險。但十幾年間,這股潮流似乎只停駐在世界最高峰的光環下,其餘的八千米好像仍是屬於「登山家」的禁臠。

但如今,也就這五年吧。在新一代接受最先進攀登訓練的尼泊爾雪巴人主持下,所有八千米高峰,只要客戶砸下足夠的金錢,就能透過海量的人力、無限的氧氣,以及長度以公里計算的固定繩,將幾乎不具攀登能力的客戶,送上八千米之巔。任何一座。

「今年的K2,我說誰能上去誰就能上去!」至今我腦中依舊迴響著2014年,在布羅德峰基地營,達瓦·雪巴那句超狂的宣言。

也難怪,那年是K2首登60週年,固定繩一路從山腳,毫不間斷的架到K2絕頂。高地營堆滿氧氣。不知道固定繩是什麼?就是玉山登頂最後兩百公尺那種鐵鏈的概念。有興趣的人可以去翻翻那年K2的登頂名單,會發現一個有趣的事情:雪巴人名的數量,幾乎跟其餘國家人名的加總一樣多。

這種模式在近幾年的14座八千裡面屢見不鮮,中國已經有完成13座的漢人登山者了,每座都是這樣搞下來的。

回到馬納斯魯。

如果把十四座八千作為一系列「商品線」看待,那馬納斯魯就是其中的入門產品。營地與營地之間路程短,困難地形不多,大概80%是緩雪坡,比雪季直上雪山還好走的那種。剩下20%比較陡,局部有4段20-30公尺高、平均60度左右的冰坡(這是真的60度,不是台灣人很喜歡講的那種「假」60度),而且都有非常牢靠的固定繩。只要運氣不要太背,不要碰上雪崩,這是一座非常平易近人的山。

於是,在路上,會看到一些連冰爪步都走不好,沒事給你滑個幾跤,有點像殘廢的傢伙,旁邊跟著個雪巴亦步亦趨。除了幫忙背東西外,還會代勞一切繩索操作,包括扣上自我確保、把上升器扣上固定繩、轉換固定點、安裝八字環……等等。哦對了還會幫客人檢查冰爪有沒穿好。

我們的攀登公司的基地營經理,在聊天的時候很正經的說過一句話:This is business。所以他們把基地營弄得應有盡有,把攀登路線維護得固若金湯,用氧氣瓶在高地營疊金字塔,有超強的雪巴,一對一的帶領客戶上下山。

這才是商業化的極致。

相對的,我跟阿果這種完全自主的攀登者,在這邊可能才佔5%比例。每每扛著重裝到營地,看到其他人直接鑽進早已搭好的帳篷休息,喝著雪巴幫他煮好的水;而我們還要拿出雪鏟,從斜坡上挖出一塊平臺來搭帳篷,就覺得有點不平衡。

更不平衡的是,阿果長得實在太像雪巴人了。每次跟別隊錯身而過,別隊的雪巴都會用看客戶的眼神瞄我一眼,說聲哈囉。然後跑到後面用雪巴話跟阿果打招呼……

是說我們也不能算完全自主啦,那些繩子就架在那邊,沒事順手拉一下節省體力也是很合乎邏輯的……下撤的時候與其擺著繩子不用硬要下攀,垂降一下不是比較快嗎XD

講到這邊,會有種錯覺:我們以為我們是來登山的,登一座很嚴肅的山。結果其實我們來到的,是一座商業化的遊樂園。

嗯,只要山神心情好,不來上幾場冰崩雪崩就好。不然每每看著正中午還卡在冰瀑區上不去下不來的客戶們,與他們的雪巴……

難怪祈福儀式是很重要的XDDD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