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補完計畫(三)|試探

又一次在夜色下疾馳在台七甲的蜿蜒山路,不過這次的駕駛換成了林雋。

比起三十好幾還厚顏自稱新生代的本肥宅,林雋是貨真價實的新生代攀登者,同時也是優秀的戶外攝影師。三年前以Solo馬特洪峰強勢出道,退伍後開了攝影工作室以攝影師的身份生活著。這次除了攝影,還兼緊急時刻的救援先鋒手。
林雋在被每天越來越早噴下來的午後雷雨襲擊的天幕下。
Photo Credit:小紘
除了一年前赤壁的四人老班底與林雋,小紘還找了以拍攝雲霧及廢墟著稱的攝影大大柏雯。這讓攝影組與攀登組的人員比例達到了1:1,感覺弄出一部國家地理等級的大片都不意外。

翠池畔短草地上的一夜好眠,治癒了前一日熬夜開車後又走上翠池的疲憊,不過阿憲學長好像還為高反所苦,在營休假。我、小紘、米奇先往光滑面勘查心中的那一條線。

輕車熟路的從一旁岩溝繞開前兩繩距,再度來到光滑面之下,岩壁沉默依舊,凝視著我們。一年過去了,時光未曾減損它的壯美,卻增厚了我們的膽識,我靜靜的與它對視。
靜默的光滑面。
如預想的,一條由一連串可供抓握、踩踏的岩石特徵所串連的路線,在我視界中浮現了出來。光滑面不再像一年前看上去那樣毫無頭緒,有了攀爬的可能。

「從這個平台起攀,那個直裂隙看來能放第一顆(支點)?接著向右橫渡後斜上到平台。」
「我覺得從更右邊看起來更好欸,到上面的ledge就能重新往左橫渡回內角了。」
「幹可是這十幾米都沒裂隙,要到內角起點那叢沙參才好像可以放......中間fall了就葛屁了欸!」
「不要fall就沒事了。」
「幹不要被方翔教壞!」

簡單討論,重點回到了路線以外的另一個問題:保護支點。

光滑面上半部的明顯內角沒有問題,隱約可見有條直裂隙,雖不連貫,但已可置放足以確保的支點。問題出在下半段15米,此處岩質十分緻密,目測根本看不到任何縫隙。沒有縫隙,就無法置放支點掛入繩索確保,這意味著先鋒者得幾乎Free solo on-sight這段,進入內角才安全。這之前一但墜落,唯一的後果就是「啪」一聲拍在地板。

左思右想,實在沒有必勝的能力跟信心。於是,我們採用了Plan B:繞路到岩壁頂部,垂降勘查。

光滑面頂部是滿滿的圓柏跟杜鵑,其中兩棵大圓柏,看粗度估計都有千年級,我們裝熟叫他們圓柏爺跟圓柏嬤,架了一組Bombproof的確保站。

從平坦的壁頂降入垂直世界的剎那挺緊張的,有種空間維度置換的不習慣,加之腳下那一眼到底的空氣感,我滿腦只想著「喔夭壽這比看起來還垂直!」
喔夭壽這比看起來還垂直!
Photo Credit:小紘
趕忙將注意力轉向眼前的岩壁,「咦!?手點挺大的!」將視角由遠觀,拉近到微距後,乍看兇惡的岩壁,頓時可親了起來。我每垂降一段,就在岩壁上尋找手腳點,嘗試攀爬、串連每一個動作。同時注意能夠置放支點的位置。

半小時許,我下至壁底,內心對這塊岩壁已有了個底:攀爬難度遠遠沒有從底下觀察起來那麼嚇人,初估5.10a到10b之間。內角的幾個關鍵位置,也能放置良好的岩楔。關鍵還是在前段15米,沒有任何像樣的岩縫,可能要花更多心力把被土填住的細裂隙清開,嘗試敲岩釘。但今天沒帶岩釘上來,只得等隔日再戰。
以上方確保的方式嘗試自由攀登。
Photo Credit:小紘
看著雲氣不斷上湧,已慢慢蓋過雪主的稜脊,我們三人把握午後雷雨前最後的時間,各自在上方確保下攀爬光滑面,也確認將嘗試以自由攀登的方式完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