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欠有點久了,趁喀比攀岩度假的尾聲把它寫起來。
會起心動念是在恰好一個月前,帶種子計畫去南湖單攻。那天剛好是入冬第一波寒流,出發前預期會是那種0度上下、雨雪交雜的冰雨,那是台灣高山最悽慘的狀況之一。我就在苦惱,末梢虛寒冰涼如我,要怎麼搞定手腳趾冷到起笑的問題?
在某個群組的閒聊中,原本要來湊熱鬧給肥宅顏色瞧瞧的許教練一語驚醒夢中人:「濕雪的話我考慮潛水襪 + finetrack dry layer薄襪了」
我這才想到,對耶!這招原來也能這樣用。
12/18凌晨,南湖大山凍結的晨曦 Photo Credit:種子計畫學員 |
最早看到這招是2015年在巴基斯坦的加舒布魯I峰(8068m, 世界第11高峰),世界級的法國攀登者Yannick Graziani穿著全身潛水衣爬山。
當時不明白這在衝三小,是直到後來看幹話聖經《Extreme Alpinism》,還有Colin Haley的某篇文章,才知道原來這叫Vapour Barrier,蒸氣屏障。簡稱VB。
VB在登山領域的應用原理是這樣的:
無論是否處在運動狀態,身體都會不斷流汗及蒸散水氣,傳統的登山分層穿著觀念中,是希望我們的衣著能將這些水份排到外界,保持體表乾燥,進而達到維持溫暖的目的。
但在以下兩種條件結合的情境,傳統的分層以維持乾燥的觀念,無法適用於鞋子、手套、睡袋這三樣裝備。1. 連續長天數露營 (3天以上就很有感)。2. 非常寒冷 (一般通說是-20度以下,我個人覺得-10度開始就很有感了)。
原因是,在上述情境下,運動時的手汗腳汗會慢慢的讓厚重的硬底靴及防水保暖手套浸濕,這是無論怎麼換襪子換內襯手套都無法避免的事情。而睡覺時,身體散發的水氣(如果把頭矇進睡袋內,就還要加上呼吸吐出的水氣)蒸散到睡袋表層時,會因為內外溫差而結成水滴,然後浸濕羽絨,隨著一天一天過去,你會發現羽絨睡袋越來越扁XDD。而上述提及的三樣裝備,都超級難乾。在雪季露營的環境下,更是沒有弄乾的可能。
後面的結果大家應該都能想像。
那,有沒有辦法讓這些裝備從一開始就不濕呢?這就是VB的由來。
具體作法,是在手腳貼膚的最底層,套一層完全不透濕的材質。最便宜的combo是手術手套跟雨鞋套。這一層完全不透氣的塑膠,就是Vapour Barrier Layer,VBL,蒸氣屏障層。其作用就是把手腳散發的水份或水氣,鎖在身體表層,不讓這些水影響到外頭的手套及鞋子的保暖度。
後來發現,由於潛水衣的材質氯丁橡膠Neoprene也有完全不透濕的特性,加上其發泡孔隙亦有製造靜止空氣層的效用,因此同時具備了VB及保暖層的特性,非常適合作為極寒環境的VB層。我終於知道Yannick在G1穿潛水衣是在衝三小了。
----------------------------------------------------------------------
經過幾年冬季在日本,還有2019年在Makalu及K2的測試,我大概已經知道VB層在極冷冰雪攀登的應用方式、優勢及限制了。
那這東西應用到台灣冬季高山越野,又是怎樣的狀況呢?這就要先從我發現的新玩意開始說起。
之前用潛水手套跟潛水襪當手腳的VB層,都是使用2mm的,這是目前市場上能找到最薄的規格,再厚的會影響鞋子及外層手套的size。不過其實我一直覺得2mm還是太厚......。
直到我在Zpacks的網站,看到他們在賣NRS這個牌子的氯丁橡膠手套跟襪子,厚度竟然只有0.5mm!而且還跟鈦紗混紡,可以反射身體輻射熱去增加保暖。這東西根本VB神物,基於實驗精神就入手了,原本是想等到2023年初帶日本雪訓時測試,結果許教練一語驚醒夢中人,這東西拿來在凍雨中跑越野不也是神物嗎!?
----------------------------------------------------------------------
場景來到十二月下旬的南湖大山,夜半的勝光方便屋起著濃霧,水氣濃到從空氣中滴出來。偶爾稀哩嘩啦撒下一陣雨點,點綴著風聲呼嘯的暗夜。我在凌晨出發,雲稜之前的8k多,全都是泥濘,多加屯後的泥水坑表層還結了層薄冰殼。
想拚個好看點成績的我完全沒有餘裕去閃那些泥水坑,穿著完全沒防水的越野鞋就直接輾過去。很有趣的狀況出現了,套著氯丁橡膠襪踩進結冰水坑的當下,感覺就跟穿著潛水防寒衣下水類似:冰涼一下之後,可以很快感到體溫把身體跟潛水襪之間的水加熱到舒服的溫度,然後......就不會冷了XDDD。
手套部分,南湖因為植被乾淨,不太有把手弄濕的機會,所以沒測試到。但我相信在高山越野很怕的一種情況:冰冷且濕漉漉的箭竹海,穿這種氯丁橡膠手套應該也能起到類似的效果。
我覺得這是VB層一個挺有趣的延伸應用,有點像是把它原本作為濕式潛水衣的功能重新拿回來用,就直接把它弄濕,但因為氯丁橡膠本來就是靠體表跟橡膠層之間被鎖住的靜止水層去保溫,因此這樣濕了反而就不會冷了。
最後補充一下,許教練的話中提到的Finetrack的Dry Layer襪。
Finetrack是一個日本品牌,專門為攀登及溪谷運動設計裝備,他們的東西都頗有獨到之處。Drylayer是他們分成系統的最內層,簡單來說就是一層很薄透的洞洞裝。效果是快速帶走體表的水份,讓體表保持乾燥。
這東西搭配VB層用,目的是為了讓VB層內部的皮膚比較舒服,比較不會有濕黏感。
是說可能有人會有疑惑,就是這樣一直流手汗腳汗,又一直把這些汗水悶在裡面,一整天下來手腳不就泡在汗水裡面濕爆?
其實不會,因為人體皮膚會自動依據體表濕度進行調節,流到一個程度就不會繼續了。所以一整天下來,其實VB層內部會是有些潮潮的,但不是溼透的狀態。這時候搭配類似Dry Layer這種內層襪,對舒適度會有有感幫助。
----------------------------------------------------------------------
重要聲明:以上提及的裝備,全部為肥宅我自費購買,也沒有任何廠商要我寫這些,純為自發分享 (其實這種超冷門小眾的用法,台灣連進的廠商都沒有XDDD)
----------------------------------------------------------------------
最後補充一下,上述提及的VB概念,或是延伸應用到冬季高山越野的部分,都有一個重要前提:能加熱你的末梢的,只有你自己的體溫。手套襪子都只是將體溫留住而已,並不會主動產生熱量。
而身體要產生足夠的熱能去維持末梢溫度,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身體要維持足夠的熱量!所以可能有些人經歷過,就是結束一天行程到營地或山屋後,不知怎地就是很冷,要等到攝取食物過後才慢慢回暖起來,這就是身體熱量不夠產熱的徵兆。於是,在冬季長程越野單攻中,補給的重要性就更加凸顯出來。
最近被WINSPORTS 威特運動邀請,試用他們新拿到代理的英國補給品牌:Science in Sport (SIS)。
這個牌子其實我老早就有吃,他們的能量膠主打不須配水就能直接吃,但代價就是較重 (因為裡面本來就含有一定量的水份)。這產品當初的設計應該是單車運動員用,他們有補給車隊沒有攜帶重量的問題。但對於自帶補給的長程登山來說,SIS的常規能量膠,在重量/能量比的部份並不划算。
不過這次威特還給了SIS的能量棒跟能量蛋糕,我覺得兩種都是很有口感,調味又不會膩,非常適合較長時間且低強度的活動使用 (也就是登山啦!)。因為正常來說,長程單攻的強度都會維持在有氧閾值內避免爆掉,這種時候身體對碳水的需求沒那麼急迫,有時間讓固態食物在腸胃消化利用。這種時候固態的蛋糕或能量棒能夠兼顧飽足感,又不會有吃太多膠反胃的問題,其實是更適合的補給選擇
這次還試了SIS另外一個產品:黑色包裝的Beta Fual雙效能量補給系列。也就是俗稱的黑膠,還有同系列的軟糖。
只能說真的很兇,吸收超快,幾乎是一嗑下去後能量就上來了。我這次南湖在兩個地方有嗑,一個是雲稜出發往上,準備面對上審馬陣的大陡坡前。嗑下去超high的,從雲稜山屋只花1小時15分鐘就到審馬陣山屋岔路口......另外一段是攻頂後從南湖山屋回程要上五岩峰那段碎石坡,一樣是嗑了之後就一路開上去了。很適合隨身備一兩條的東西,真的沒力或是急需熱量的時候很有用。
那天太陽出來後,結在植物上尚未化去的霧淞 Photo Credit:種子計畫學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