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o Athletic是一個2013才創立,相對較新的跑鞋品牌,於去年才被引進台灣。以寬腳趾盒、低尖跟差(其實也有0 drop的產品)做為主打,在市場上做出區隔。
約五個月前,Topo Athletic Taiwan的台灣總經銷No/w輕量化主題式戶外用品店邀請我試穿他們的鞋款。在比較後,我選擇了有28mm/33mm厚底,同時採用Vibram Megagrip的MTN Racer 3。
以下是我在五個月使用後的簡單心得,雖然是品牌免費提供的鞋款,但我仍會持平的敘述我的體驗,包括優點與缺點、適用時機,供需要的人參考。
Topo Athletic主打的特徵:寬腳趾盒、低跟尖差 |
重量:實秤306.3 g (單隻,US10.5/EU44.5)
前底厚度:28mm
後底厚度:33mm
跟尖差(Heel-to-toe drop):5mm
使用環境
1. 三進七星山 (石階)
2. 戒茂斯嘉明湖O繞 (原始山徑、部分技術上下坡)
3. 一日秀姑巒山 (長程高山單攻)
4. 平日短程越野跑
5. 一般登山健行
共約300km
Size
首先講一下MTR Racer 3的板型與其他廠牌的對比。
我Salomon (Sense Ride 4、Ultra Glide、S-lab Ultra 3)跟Hoka (Speedgoat 4、5) 是穿US10.5;而Altra的Olympus 4則是穿US10。Topo MTN Racer 3的大小介於上述兩組size之間,同樣US10.5,穿起來比Salomon跟Hoka都寬鬆,但US10又比Altra緊。
我的腳應該兩個size都能穿。US10.5會偏舒適,但還不至於大到無法接受;US10則在前後相對較擠,只有大約半根指頭的空間,但因為寬敞的鞋楦及腳趾盒,也還能接受。可以想像若穿US10,在較高速跑動時,對踏點的控制性會好一些。但考慮到我設定這雙MTN Racer 3日後的使用取向,會以長距離為主,舒適的需求大於性能,所以最後選了US10.5。
重量
我的MTN Racer 3單隻實秤重量是306.3g,跟同樣US10.5的速度羊5的303.7g幾乎一樣。比起同樣以寬楦、緩震為訴求的Altra Olympus 4(US10)的333.9g輕了近10%。這在腳感上就會產生些許不同,MTN Racer 3可以感到略為輕快,而Olympsu則偏向穩定踏實。
MTN Racer 3實秤重量為306.3g |
Vibram Megagrip的抓地力就是猛,應該仍然是時下追求抓地力的首選。在任何種類無論乾溼的地面,包括土徑、水泥產道、碎石都能提供充足的安心感。
同時,Topo使用的版本不像一些同樣標榜Megagrip的鞋款是一塊塊拼接上去的 (這種會比較容易脫落),而是一整塊一體式。雖然使用距離才約300km尚無法定論,但可以預期鞋底的部分會比非一體式的Megagrip來得耐用些。
另外,MTN Racer 3的鞋底刻痕是有我擁有的鞋款中最深的(6mm),這讓它在泥濘的爛泥中有最好的抓地性能。
比較有趣的是,同樣採用Megagrip的不同鞋款之間,使用上似乎也會有細微差異。舉個例子,今年其中一次三進七星山,那一次石階不是全乾,有些潮濕,我使用MTN Racer 3的感覺就不像以前穿速度羊跑潮濕石階的安全感。但在上坡速度較慢時,刻意用鞋底摩擦潮濕青苔的鋪面,去感受滑動的感覺,又覺得跟速度羊沒有明顯差異。後來試著在下坡加點速度,其實也都抓得住。
事後想了一陣子為何會有這種不安全感的假象?我覺得在濕滑地形的止滑能力,主要跟三個因素有關:一當然是鞋底,要細分還能分成材料跟刻痕。二是跑者本身的下坡技術,包括重心控制與踏點選擇。三則是鞋型,鞋型會影響到高速時踏點選擇的精確與控制。Topo的鞋型是前掌較寬,與人類腳的自然形狀相符。這鞋型可以讓腳趾自由伸展,較不壓迫。但因為前掌較寬,相對較難控制精準的下腳點。我想這是那次在濕滑石階下坡感覺較沒安全感的其中一個因素。
MTN Racer使用的Vibram Megagrip鞋底 |
MTN Racer 3的鞋底厚度為28/33mm,是偏向舒適吸震為主的定位,也是我當初挑這雙鞋的目的:我想要一雙既有速度羊的緩震,腳趾又能自由舒展 (速度羊4的腳尖偏窄),但又不太重的鞋。
就算差不多的厚度,但不同的中底材質也會造成踏感的差異,所以本段落主要為比較我手邊有的幾雙厚底鞋的踏感。
以軟爛度而言,目前手上厚底鞋中,吸震最好的還是速度羊5,感覺比4還稍軟一點點。而另一方面,Olympus 4雖然有厚達33mm的鞋底,但明顯沒有速度羊系列那麼有緩震感。MTN Racer 3則介於速度羊跟Olympus之間,比速度羊4的底更Q一些、更有回饋感跟支撐性,但又比Olympus再軟一些。
這樣的緩震效果在像一日秀姑巒這種長時間行程中,有效讓雙腳的小肌肉不至於太疲憊,有達到我當初設定的定位應有的水準。
MTN Racer 3厚實的中底 |
Topo Athletic的特色之一就是跟Altra一樣以人腳的自然形狀設計的寬腳趾盒。這種特性讓腳趾在鞋內可以幾乎不受壓縮,自由伸展,長時間穿著、跑動也不會有被擠壓的不適感。同時,也更能讓腳趾在跑動中做出「抓」的動作。這種小肌肉的用力有助於保持身體的平衡與穩定。在這一點上MTN Racer 3跟我擁有的Olympus 4是差不多的。
但是,若繼續以上述兩雙比較,同樣是寬腳趾盒,穿起來還是有點細微差別。
在一般將鞋帶繫好而不特別拉到非常緊的狀況下,在高速跑動,尤其是在「下坡」且有「側向」移動的時候,比如說在陡下坡踏至下一個踏點的瞬間要做出轉向的時候,MTN Racer 3可以感到明顯的「腳趾在鞋子內打滑」的感覺。但是Olympus 4比較沒有過相同的感覺。
解決方式是MTN Racer 3在穿著時,要比較刻意的將鞋帶繫緊,可以避免這種狀況。但真的要繫到很緊才有效,而在這種緊度,需要比較仔細調整,以避免打結處造成壓迫點。
寬敞的鞋楦/腳趾空間是Topo最大的特點之一 |
基於鞋款天生設計的特性,Topo或Altra這類自然腳型的鞋,因為較寬的腳尖,在較複雜地形、或可選的踏點較小時,跑動時的精準度與靈活性還是會稍弱於一般鞋型。
以嘉明湖為例,從向陽山北峰往嘉明湖方向的技術下坡,因為坡度頗陡,而且亂石的落腳點也不大,這時如果是穿MTN Racer 3,就需要花費較多的心神看點及仔細控制下腳,才能達成流暢的下坡。但在穿著例如Salomon Sense ride 4或速度羊這類鞋款時,對下腳時精準控制落點的要求就沒那麼高。
支撐性/穩定性
MTN Racer 3在足跟處有嵌入一條垂直 TPU ,對於腳跟處的支撐與穩定有所助益。
但要特別注意的一點是,這條TPU因為稍硬,所以需要一小段時間馴鞋磨合。在拿到鞋後的第一次穿著,我的腳跟有出現壓痛的狀況,但在使用約20-30公里後此狀況即消失。所以要注意不要第一次就拿這雙走長程,能夠先用1-2次短距離越野跑或健行去磨合,會比較理想。
另一方面,因為要保持一定程度的輕量,MTN Racer 3在腳跟的支撐設計並沒有像Olympus 4那麼堅固。這讓MTN Racer 3相對較靈活較適合跑動。而Olympus 4在我現在的用途中,會更接近一般健行,甚至重裝登山時用的鞋。
總結
市場上沒有每一個面向都滿分的神鞋,影響一雙鞋子好壞的屬性,有時甚至是互斥的。所以,只有視每個人的腳型,以及行程需求,去選擇適合屬性的鞋款。
以Topo Athletic MTN Racer 3而言,它具備非常舒適的鞋楦、緩震效果優異的中底,以及普遍認為市場上抓地力最好的Megagrip大底,同時亦有平均水準的重量。這讓它在如今玲瑯滿目的市場上,佔了一個獨特的甜蜜點。
今天如果是短程30公里以內,且有比賽的競速需求,又或者將面臨大量複雜的技術地形,我會選擇其他在靈活/精準度上更優秀的鞋款。比如說Salomon S-lab Ultra 3。如果是較長40km以上的越野跑賽事,那速度羊依然是我的不二選擇。而如果是多日過夜登山,需要背負一定重量的重裝,那我會選擇Olympus 4這種更重、更穩定的鞋。
但如果今天目標是一整日的野跑或單攻,或是路況單純且強度較低的舒適低強度訓練 (但其實這種性質的活動才佔了大多數人的大部分時間,又不是菁英選手天天在比賽),這時候緩震與舒適鞋楦的優勢就會開始凸顯。此時,就是MTN Racer 3上場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