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消息來的快得令人詫異,在四天前發現C2被暴風肆虐損失一套裝備後,Nims跟Mingma G的隊伍合流,加上來自SST的一名雪巴,目前總共五人進駐7800m的C4,並且預計在今天凌晨發起攻頂。
現在巴基斯坦當地時間是晚上九點多,他們預計在三個半小時後的當地時間凌晨一點出發攻頂。
目前已經是K2冬攀史上人類抵達的新高度,這個紀錄會不會繼續推進直到峰頂?明天白天就會有答案。
本次K2冬攀尼泊爾聯隊的核心人物:Nirmal Purja (截自Nirmal Purja粉專) |
來自尼泊爾的五人小組目前看來都是要吸著氧氣登頂,而這在西方攀登界的評論中是被隱約貶抑的。曾經有一個很傳神的比喻:吸氧登八千,大概就像「騎著電輔車比環法」。以肥宅自己嗑過氧氣的心得是這比喻不為過。氧氣除了讓你的馬力輸出暴增好幾倍的明顯益處外,另外一個好處則是確保末梢的血液循環,讓凍傷不易發生。我覺得這個好處在K2冬攀的重要性才是更主要的。
西方攀登者對於吸氧爬八千的主流評論是,不要把山的難度降低來遷就自己能力。又尤其是在冬攀傳統中,每一座八千公尺冬季首登,都是在無氧的條件下完成的。但這邊卻有個邏輯上的吊詭:平平是使用工具,吸氧氣就是作弊,就是道德瑕疵。但他們平常一樣使用許多工具讓攀登難度降低啊。難道穿著冰爪讓人更好攀爬冰面,就不是降低山的難度?那冰斧呢?那高科技羽絨外套呢?真的要純粹,那我們難道要赤手裸攀?
若使用氧氣是合理的,那日後科技更發達,使用外骨骼裝置或甚至鋼鐵人裝輔助攀登呢?
而如果不是這樣,那合理的使用工具輔助攀登的界線應該在哪?
這會是第一個問題。
--------------------------------
第二個問題則是,西方在1980年代過後,攀登的目的就由國族榮耀的彰顯,過渡到個體精神的追尋。也所以,才會發展出那套重視「如何」登頂的風格論。因為反正那些頂都早早有人登了,那用更帥氣的方式去爬就是必然的發展。
而這在西方(主要指歐美)攀登者掌握話語權的當代,也就成為攀登價值判準的指導原則。
但在尼泊爾軍團身上,我們看到的內在動機卻還是西方在1950-60年代那套國族榮耀。Mimgma G跟Nims都曾經說過,他們這次攀登是為了把K2冬攀這八千米最後的桂冠,留給尼泊爾。
自然可以理解,對他們而言,完成任務的軍事行動思維,才是主導的核心理念:能登頂就好,任何方式都是可以接受採納的。也因為如此,如果拿西方對攀登的審美標準檢視,會覺得尼泊爾軍團的冬季攀登簡直可謂粗暴。
這樣的衝突孰對孰錯?
在攀登的範式中,我當然接受西方攀登觀念中,關於個人能力與創造力的展現、美感、風格、乾淨...等等的指導原則。但同樣的,我也能理解尼泊爾軍團的思維。
或許,K2首冬攀的桂冠爭奪,若在明晚劃下句點,也同時會是這種東西衝突的終結。畢竟,當明確的目標消失,人們才有機會回過頭來探問自己的內心:登山所為何在?也才有餘裕去思索更具創造性的攀登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