遲到一個半月的EYB探索後花園23k組心得

這篇原本跑完這場就想發了,但誰知道ITRA這麼慢才把PI值給出來......就當作是筆記留著日後參考吧
---------------------------------------
從2019年底報了第一場越野賽開始,這是我的第四場越野賽。而最早跑越野是為了登山訓練。

越野跑除了對心肺有氧引擎的鍛鍊外,因為要應付多元的地形,所以需要使用更多肌群維持身體穩定,同時會比路跑更常出現多方向的運動。是個可以同時訓練到心肺、肌肉及手眼協調、平衡及敏捷性的運動型態。
跑了一陣子後,發現除了自己悶頭跑外,參加比賽似乎是個不錯的選擇。說實話,以本肥宅這種業餘再業餘的跑者,是不可能在比賽上面拿到什麼好看的成績的。那為何還要報名?

「比賽」是經過設計的可控場地,同時一群人在同樣的客觀條件下競爭。這樣的特性對我有幾個意義:
1. 在相對安全的環境,摸索自己身體的能力極限。
在賽場上,跑爆了大不了上回收車,比在山上爆了安全多了。其實只要是登山出身的跑者,大部分都會內建某種「自動安全鎖」,讓自己的身體維持在某個安全線內,以應付山上隨時可能出現的突發狀況。但這種安全鎖對現在的我來說是需要突破的,讓那條「線」更吻合自己身體實際的「界線」,這樣在真正嚴肅的攀登才能更了解自己的身體。

2. 說不跟其他人比較是騙人的啦XD~那種現場氛圍自然會讓人發揮出平常不太會逼迫自己到達的強度。這也是更了解自己身體界線的一環。

3. 登山界有個奇怪的氛圍:大家超愛互相吹捧。什麼快腳勇腳,大大巨巨、高手大神滿天飛。但體能就是個硬實力。實際到底多強?不把自己擺在一個客觀比較的平台上,就不會知道自己的實力到哪裡。

這個說到最後也是在「了解自己」。但是是了解自己,跟台灣 (先別說世界,那個太殘忍) 的天花板到底差多遠,定位自己在人群中的位置。真實的接受自己,到底有多廢。
---------------------------------------
只要是經過ITRA (國際越野跑協會)認證的越野賽,每個參賽者在完成後,都會拿到一個「分數」,叫PI,是「Performance Index表現指數」的簡寫。簡單說就是個跟我們小時候考試的PR值類似的東西。理論上的滿分是1000,目前世界第一是由Kilian Jornet保持,就是那個無氧單攻聖母峰破FKT的Kilian,高達945。台灣一哥周青在800上下。

我原本覺得這值不一定能對應到實際的登山表現,但發現世界頂級的大大也都有在跑越野,而且分數也都不差。Kilian就別說了,已逝的瑞士機器Ueli Steck的PI在700上下,前兩年破了Kilian的Denali最速紀錄(BC出發登頂只花了7個多小時...),今年又創造世界第五高峰Makalu速攀紀錄的厄瓜多大大Karl Egloff的PI則在800上下......

既然有這樣一個相對客觀的準繩,可以拿來衡量一個越野跑者的表現,那每次比賽對我來說都不是去玩的,都是試探自己的機會。

原本忘記哪聽來的,PI500左右可以稱得上中階跑者 (大概是台灣前10%,PR90)。600以上在台灣能被稱為高手 (前2.5%,PR97.5)。

第一次跑比賽前,想說自己體能也還OK,PI應該能拿個500以上吧?幹結果大錯特錯,至於具體多少就不想講了......之後又陸續跑了兩場,雖然有調整了些東西,但沒啥起色。
---------------------------------------
去年大約現在,疫情爆炸升三級,戶外工作者紛紛吃土,我也不例外。

不過從五月到年底的半年,意外的多了許多許多時間跑步。跑步是個很老實的運動,你跑量多少,表現就會隨著提高多少。

大概到年初,開始醞釀再報一場越野,去摸摸現在自己的極限。於是就是這場EYB 23k。
---------------------------------------
雖說比賽算是體能測試,但還是有一點策略的。

1. 補給計畫:
我發現自己在之前的賽事都是補給站停太久,這次就下決心,所有熱量補給都帶在自己身上,補站的功能只有裝水,這樣才能最大限度節省時間。沿途的四個補給點我只停兩個。為了節省時間,我起跑身上是用水袋裝水,另外帶四管空的軟水壺每個軟水壺都預先裝好RACE ON 鋭速運動醫學的水動能+維生素C+SIS的能量粉 (40g,大約150kcal)。喝完就反手塞進包包網袋,到了要裝水的補站就直接拿裝好粉的空軟水壺,不浪費時間。

熱量補給很單純,我設定4小時內要跑完,平均1小時補350kcal。內容物有8條膠(1條約100kcal),其他的熱量來源則是軟水壺內的能量粉。剩下就是簡單算一下多久嗑一條膠喝多少水的問題了......

2. 裝備
雖然是短程比賽,但我還是帶了杖,這樣一開始跟三分之二這兩段長上坡可以節省點力氣。事後看來是個不錯的決定。

這次衣服是穿 TAKODA還在測試未上市的短袖排汗衣。這件爆幹快乾的大概跟我的Salomon S-Lab那件乾的速度差不多,輾壓我衣櫃所有其他短袖排汗衫.......大概是回會場吃個便當就全乾了的那種。

3. 配速
一開始到CPA前的主要上坡段稍微留點力,大概10ep/h出頭,後面可跑性高的段落才有力氣繼續維持10ep/h以上。(上坡為主的段落比較容易衝高ep/h,後面的平路跟下坡段對我來說需要花更多體力才能維持同樣的輸出)

我賽前做的配速跟補給表可以看照片,基本上是一路照表操課這樣XD
4. 補充一個,關於爬升量。
賽前主辦公布的總爬升是1300m。但我剛好有看著等高線去一條一條數的習慣。幹我怎麼數總爬升都快要1800m啊!所以我最後就眼見為憑的相信自己數的等高線了,用那個來規劃配速了。

跑完,果然總爬升跟我數得差不多,一點都不意外。所以當大家都在靠北怎麼爬升比主辦公布的多好多,我就呵呵呵傻笑XD
---------------------------------------
雖然是在瑞士攀登旅行回來又隔離10天沒動,狀況不是非常好,而且股四頭還帶點傷,路上還要吃止痛藥維持跑動的情況完賽,但最後成績算有達標,3:53完賽,今天剛看到PI,竟然有547。

算是達到越野跑的短期目標。看看這兩年有沒有機會練到600.......
---------------------------------------
最後還是要感謝 Runivore 跑食族以及 Beast Runners 跑山獸協力辦了這麼好玩的賽事XD
今年FT福爾摩沙山徑終於復活了,馬的正在考慮年底要不要報下去.......